跳到主要内容

如何从 0 到 1 搭建前端基建? ✅

答案

一、概览

从 0 到 1 的前端基建:以规范/模板/CLI 为起点,建设组件与工具链、BFF/SSR、CI/CD 与可观测,逐步形成覆盖效率、质量与稳定性的端到端体系。


二、目标与度量(SLO)

  1. 效率:新项目创建 < 2 分钟,常用脚手架覆盖 80% 场景;构建时间降低 30%。
  2. 质量:门禁(Lint/Test/Coverage)全绿率 ≥ 98%;变更回滚 ≤ 5 分钟。
  3. 稳定:发布失败率 ≤ 1%;监控告警平均响应 < 5 分钟。

三、总体架构


四、实施路径

  • 第一阶段:规范与模板(代码规范、提交规范、目录约定、模板仓库与 CLI)。
  • 第二阶段:组件与工具链(UI/图标/主题、打包/构建优化、Mock、跨端适配)。
  • 第三阶段:服务能力(BFF/网关、SSR、鉴权、配置中心)。
  • 第四阶段:CI/CD 与可观测(流水线门禁、灰度、回滚、RUM/APM/日志)。

五、关键落地

  • 规范:ESLint/Prettier/Stylelint/Commitlint + Husky + lint-staged。
  • 模板:多模板矩阵(SPA/SSR/MicroApp/Lib),可插拔特性。
  • 组件:设计令牌/多主题;文档站 + 例子 + 视觉回归。
  • 工具链:Monorepo(pnpm + turbo/nx),按需构建与缓存。
  • BFF:统一鉴权、聚合接口、缓存与限流;契约测试。

六、可观测与治理

  • 指标:Lead Time、变更失败率、恢复时间、部署频率(DORA);构建时长/命中率。
  • 质量:覆盖率阈值、静态扫描、依赖漏洞提醒;性能基线对比。

面试官视角:

  • 关注基建优先级与阶段目标、收益度量与组织协同;风险与回滚策略

延伸阅读:

  • Accelerate、工程效能度量体系、前端工程化最佳实践